“猴”与“候”同音也同“侯”,“候”的原义为“伺望,观察”,正说明了是猴生性机灵、聪明的特点。古人说,猴,候也;见人设食伏机,则凭高四望,善于候者也,意思就是说,猿猴生性聪明警觉,善于识别猎手的诱饵,发现食物并不轻易去取,观望探察甚久,感到确实没有埋伏方才行动。“侯”也是对美猴的称赞,从而引申为一种美。据《诗经》上有“海直且侯”一句,《韩诗》解释说:“侯,美也。”转引为古代贵族爵位的第二等,所谓“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”中的“侯爵”。又泛指封有爵位的地方君主,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诸侯。秦汉时代,封侯拜将。于是封侯使“猴”增添了一种吉祥的象征意义。而中国古典小说《西游记》里塑造的那个家喻户晓的“齐天大圣孙悟空”(MonkeyKing)的形象,更增加了中国人对猴的喜爱,使猴成为了一种机智灵敏的吉祥物。
幸福吉祥猴工艺品
由于汉字“猴”与“侯”谐音,在生肖纪年中,猴年是很受青睐的。从唐、宋开始,传统民俗便常以猴作为吉祥、显贵、驱邪纳福的象征。在许多工艺品、图画中猴的形象表示“封侯”的意思。如一只猴子爬在枫树上挂印,叫“封侯挂印”,一只猴子骑在马背上,叫“马上封侯”;两只猴子坐在一棵树上或者一只猴子骑在另一只猴子背上叫“辈辈封侯”,“九猴攀松”中,松代表永久,有长年长寿的意思。又比如还有代代封侯、金猴献寿、玉猴捧寿等各种美好的寓意“猴文化”在我国有极其悠久的历史渊源,是佛、儒、道相混合的一种民间信仰。它逐渐世俗化,饱含人情味。吴承恩在《西游记》中塑造的美猴王孙悟空的艺术形象,上可通天,下可入地,呼风唤雨,几乎无所不能,成为劳苦大众心中驱除邪恶、祈福求安的“保护神”。当人们的理想与封建统治发生矛盾时,孙猴子大闹天宫地府的造反精神,成为庶民百姓宣泄不满情绪的精神平衡剂。
许多国画大师都喜欢画猴,将猴子智、勇、勤、义的特性,活灵活现纳入笔端。相传旧时马厩上总要系上一只猴子,作用是避邪、去除瘟病、守护马匹安全,这也就是《西游记》里的孙悟空曾被玉皇大帝封为“弼马温”的原因。现今,历经磨难却不屈不挠的“美猴王”精神,不仅中国老百姓熟知,也为世界人民所喜爱。三勿猴石雕(山东)三只猴子,一只掩嘴,一只捂耳,一只蒙眼。代 表“非礼勿言,非礼勿听,非礼勿视。”